澳底仁和宮-靈廟報導
媽祖慈悲,渡化萬民
前言
據今170多年前,媽祖金身由海上漂流而來,深根在此賜福地方百姓,陪伴開拓的先民走過艱苦歲月及族群融合歷程,靜靜庇祐所有居民能安居樂業。 傳頌於鄉民間再再顯化的神蹟,各種有求必應的靈驗故事,建廟缺少木材,自海上漂流而來;被日軍劫奪不知去向的神尊,顯靈託化自行神奇歸來;三十多年前核能電廠將建,地方民心不安擲笅請示,媽祖慈悲護祐,聖笅指示:「會蓋不發電!」,多年歷證,是地方人人暢談恩澤護祐的神蹟。
廟宇名稱:澳底仁和宮 地址:新北市貢寮區澳底仁和路9號 拜訪日期:2019.9.7(六)
恭奉主神: 天上聖母
中龕鎮殿媽神尊居中,座前排列二媽、三媽等神尊。
仁和宮香火鼎盛,更自北港朝天宮、鹿港天后宮、新港奉天宮及彰化南寮宮,分靈媽祖金尊恭奉。
龍側神龕 開漳聖王
開漳聖王相傳為唐漳州首任刺史,施行德政、致力墾荒、修水利。民眾感其開發漳州恩德,乃立廟塑像祭祀,迄今千餘年香火不墜。
虎側神龕 福德正神
土地公為我國民間最普遍供奉的神祇之一,亦即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神祉。 龍邊偏殿:玉皇殿,奉祀玉皇上帝
虎邊偏殿:奉祀關聖帝君 位於綜合大樓的太歲殿奉祀斗姥元君,左輔右弼二位星君立於元君座前。 六十甲子太歲星君神尊依干支順序環列,每座太歲星君的神尊,皆是仿北京白雲觀雕像所恭製,神貌姿態各異,太歲星君值年護祐,供信士祈求元辰光彩、消災解厄、增福添壽。
仁是慈悲和是和平,仁和媽祖期盼大家懂得慈悲感恩,與家人、朋友、他人和諧相處。
參拜順序: 天公爐(三枝香)→媽祖爐(三枝香) 建廟歷史沿革:(摘錄自貢寮澳底仁和宮 簡介) 澳底一帶原為凱達格蘭平埔族聚集區,約在清乾隆三十八年(1773)前後,漢人吳沙與平埔族人往來友好,在吳沙的奔走下陸續招募大批漢人到此墾荒開拓,兩族裔相處融洽,共同為建設家園打拼。
清道光年間(1821 - 1850),兩族的婦女共同在火炎山麓海岸撿拾貝殼,在海岸岩隙間發現一尊 天上聖母神尊,由新社中埔族潘姓婦人捧出神尊,迎回澳底土地公祠奉祀,奠定了本區媽祖信仰起源。
媽祖靈威顯赫,消災解厄,庇佑兩族生活漸趨富裕,至清咸豐四年(1854),為感恩媽祖神恩護祐,即捐資獻地倡建仁和宮奉祀 媽祖。
媽祖神蹟故事 神尊自歸
日軍佔台之初佔據仁和宮,並劫奪聖母神尊,神尊去向不明。數月後,大陸戶尾港一大帆船正欲啟航,忽有一美麗女子向船主詢問:「是否開往台灣澳底?容我搭船同行。」
待開船後船主突然想起,但查遍船內未見該女子,只發現後艙有一尊 聖母神尊;船主百思不解,惟於航程中,早晚誠心奉拜,直至抵達澳底港,發現 聖母神尊竟然不見。
當日,仁和宮廟祝林阿概正欲焚香晨禱之際,發現竹製三界燈籠內有異,一探竟安坐著被日軍所劫之聖母神尊,而該竹籠紙燈上下,僅有各一小孔插燭及通氣之用,神像究竟如何得以進入燈籠內?
眾人無不稱奇。船主聽聞此訊即來仁和宮查看,證實聖母神尊與乘坐其船者確是同一尊,眾人乃齊跪拜謝神恩。
靈威留材
民國四年(1915),仁和宮擬遷建現址,重建廟殿需大量木材,遍尋不得,正當一籌莫展時,當時有一艘日本輪船,正將拖運台灣上等大檜木十八支往琉球,因途中風雲急變,木材被大浪沖散,飄流至澳底海岸邊。
貨主將船停靠澳底重新拖運檜木,地方仕紳乃出面向貨主洽商,讓渡該木材為仁和宮遷建使用,貨主拒絕仍依計畫出發,將木材拖到港口時,船隻竟無法繼續行進,貨主感悟是 聖母懿旨,即將木材三支獻給仁和宮,另十五支則誠心 讓渡。
聖靈解困
民國三十五年(1946)地方人士數十人在宮內聚會,忽然中樑折斷,屋頂壓下,所幸無人受傷,而眾人遂同感廟宇須重修建,至於所用材料,乃由吳阿食代表向神前擲笅請示。
媽祖諭示,近期內木材自會送來。
十八日後,有一艘大陸三桅帆船,誤入澳底港,觸礁損裂,無法修復,地方人士乃向船主購買三支桅杆,擬分作九支樑使用,然船桅巨長,不易拔取。
眾人向 媽祖祈求祐助,當夜海水忽漲,船身傾倒,遂能順利拔起,將桅杆運回仁和宮,完成修建任務。
廟宇活動: 仁和宮每年舉辦冬令救濟、賑災救難、頒贈信眾子女獎學金。
為弘揚聖母信仰,傳播媽祖文化,近年仁和宮更成立誦經團、國樂團、鑼鼓陣及歌唱團,於節慶中演出。
天后宮的真善美: 仁和宮山門牌樓高約十餘公尺,寬約八公尺,是重簷式仿古建築,樓脊飾有雙龍拱珠,側脊塑有龍鳳呈祥及花卉剪黏,牌樓題「天上聖母」「仁和宮」,下匾額題「仁里社區」,柱前立有石獅鎮守,甚是壯觀。
拜殿主脊呈彎月形,燕尾飛翅,塑雙龍拱福、祿、壽三星,龍鳳呈祥,雲彩繽紛。
各殿側脊、垂脊及脊垛分別塑有龍鳳呈祥、天兵神將、吉花陽草,五彩繽紛,花團錦簇。無論從空中鳥瞰,或從地面瞻仰,好像屋頂花園,又像一頂巨大的鳳冠,燦爛奪目。 雀替又稱插角,是東亞傳統建築中的特殊構件,指置於梁枋下與立柱相交的短木,可防止梁枋與立柱之間角度變形。匠師們為了讓它看起來更美觀好看,所以常將它雕刻成鳳凰、花草、鰲魚等圖樣,是結構與美學相結合的產物。
吊筒為一懸在樑下的短柱,多在底部雕成蓮花或花籃,常可見到屋簷下一排吊筒,裝飾效果非常大。
鏤空花籃似乎裡頭裝滿了寶物、花果,將呈現給神佛為其祝壽。吊籃外的流蘇(穗子),諧音「歲」,多條流蘇象徵「多歲」,有長壽之意。 門枕石常立於邊門門柱下方的礎石,與門臼相連,以其基座來承托門軸及門柱、門檻,使門板開關增加穩定性。因早期常有乞丐坐在上面向人乞食,因此又稱作「乞食椅」。 石獅坐鎮殿門,猙目暴牙,威風凜凜。
相傳雌雄二獅嬉戲時,毛纏繞在一起,滾而成球,球中誕生出小獅子。 繡球、雙獅戲球都成了吉祥之物。
故獅子和繡球便形影不離,為綿延不息傳子嗣的好兆頭。 正殿中門二側身堵,以青石透雕,內容為忠孝節義故事及人物花卉,匠工獨具,精緻無比。 正殿前石柱龍盤繞及石雕燈柱,皆是開基立廟百餘年之古物。
正殿前石柱龍盤繞及石雕燈柱,皆是開基立廟百餘年之古物。 「媽祖慈悲」
昭和15年建造的出食台,民間俗稱石佛柱,源自佛教「施食」的典故。寺廟外設置一石柱或一平台,供放加持過的食物、水、香,解孤魂之飢。
參訪暨實施活動紀錄 祈求各地媽祖護佑台灣,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。 過程中與媽祖互動,體會媽祖要教育我們的精神與內涵。 家不是講道理、爭輸贏、辯是非的地方。 用慈悲與感恩的媽祖心來與家人「談情說愛」家庭才會幸福和諧。 願終身跟隨 媽祖,「上求聖道,下渡眾生」。
學安樂道—向媽祖媽媽祈求身體健康、家庭和樂、社會繁榮、 國家富強、天下昇平。
學解脫道—看破世間情、事、物,不再貪戀,一心一意追求解 脫輪迴之苦,發願出離世間,成仙成佛。
學菩提道—充實自己學習諸佛神明的智慧與道法,積極學習入 世的科技文明,發揮個人潛能,成就世間法。
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他人過」~將他人的批評當作禮物,別人永遠是對,感恩他人的建議。
多說「謝謝你、對不起、原諒我、我喜歡你」。 創造一個「福報、慈悲、智慧」清淨光明有價值的生命。 感謝 仁和宮主任委員 周鴻鏗先生、總幹事 簡肇統先生暨所有委員、志工的熱情接待。
記錄編校:彭育心、侯玲沛、李鼎賜 攝影:梁宥崧 2019.09.07
|